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用一本《我陪著你》繪本,畫出親子之間最真實的溫度。那些我們忘了說、但一直放在心裡的愛。
在今年農純鄉《我陪著你》公益繪本計畫中,我們特別邀請到擅長療癒筆觸的插畫家──咚東Dong Dong,共同創作一個屬於「我陪著你」的故事。這是一本適合親子共讀的繪本,也是農純鄉發行的第二本兒童繪本,咚東用細膩飽和的色彩、溫柔的角色眼神,帶我們看見親子情感中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:「陪伴」,不只是照顧,更是被理解、被看見、也願意靠近彼此的心... ...
咚東:收到邀請時其實非常興奮,也覺得是一種緣分。一直都知道農純鄉這個品牌,能夠用繪畫的方式參與一個關於「陪伴」的公益主題,讓我覺得自己的創作多了一層意義。平常畫畫是自我表達,這次更像是在用圖畫傳遞關心與力量。
這次創作花了多久?有沒有讓你特別印象深刻的事?
咚東:整個繪畫歷程大約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。這次的繪本故事是圍繞在媽媽與孩子的陪伴,而最難的就是如何讓畫面在溫暖中仍保有真實情感。印象最深的是其實一開始角色是以人型的狀態設計,但反覆調整後,覺得可以加入更多「咚東」風格的圖像元素,讓這本書更可以代表自己,對於最後繪本的呈現我覺得十分喜歡。
這次繪本以「我陪著你」為主題,
你認為孩子最需要的陪伴,是什麼樣子?
咚東:我覺得孩子最需要的「陪伴」,其實不是大人一直說教,而是「願意待在他身邊」。當他需要時,有人願意聽、願意進一步理解。
在我的生命中,家人的陪伴讓我更勇敢。所謂的「雙向陪伴」,我認為是彼此都願意放下立場,用心靠近對方的過程,不只是「我給你什麼」,而是我們都願意放下立場,真正靠近彼此,一起成長。
在《我陪著你》繪本裡,有哪些關於插畫的小巧思?
咚東:在《我陪著你》裡,我特別花心思在角色表情和配色上。
孩子的情緒其實很細膩,表情會隨情緒細微變化,像是從害怕到安心,從孤單到被擁抱。我希望那些細微的變化都能在畫面裡被看見。繪本的色調氛圍上也會因應不同的情緒而有變化。
此外,我也特別加入小狗和貓咪的角色,去更呼應故事主角的情緒。而小孩手上的小雞,也正是呼應從頭到尾始終陪伴孩子的最佳寫照。
這本《我陪著你》,跟你以往的創作有什麼不同?
咚東:以往我的創作大多是想像或是奇幻的畫面居多,多半是以動物為主角,而這次的主題則很單純地談「情感」,去討論父母與小孩之間的情感羈絆,在創作的思考上就有很大的不同。而我的靈感大多來自生活的觀察,藝術創作像是我的樹洞,可以述說我想說的話與心事,讓我在創作的過程中一點也不覺得孤單,透過畫筆把感受慢慢說出來。
而這次的公益創作,更讓我思考:我可以用怎麼樣的畫,去陪伴更多人、幫助更多人。
有沒有哪一幕,是你畫著畫著自己也被感動的?
咚東:我覺得最讓我感動的,是最後一頁小孩與媽媽相擁的那一幕。
這本書我是按照故事的順序去構思與上色的,所以在創作過程中,情緒也跟著故事起起伏伏。當我畫到最後一張時,最深的感動是他們終於能夠彼此理解、擁抱對方。那個瞬間,對我來說,就像故事也有了圓滿的呼吸。一方面也是因為終於要完稿了(笑)
「我陪著你」這句話,在你心中有什麼樣的意義?
咚東:對孩子來說,這句話是安全感;對大人來說,是理解與接納;
而對長者,也許是一種溫柔的安穩。
我覺得現代家庭裡最容易被忽略的陪伴時刻,是「待在一起,什麼都不做」,放下手機,單純地坐在彼此身旁,其實就很珍貴。
咚東:我希望這本繪本能讓孩子感受到「你值得被陪伴」,讓家長知道「你的陪伴,比完美更重要」。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,我覺得會是:「陪伴不是要做很多事,而是願意在愛裡停留。」
孩子看待「大人」的角度,和我們想像很不一樣
咚東:孩子其實都很敏銳,他們能感受到大人是否真的在意他們。只是他們表達的方式不同。如果想讓孩子理解大人,我覺得可以從「交換角色」開始:讓孩子說說他眼中的大人,也讓大人聽聽孩子的想法。
透過遊戲、共讀或畫畫,讓彼此有機會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對方,都是很好的方式。
讓陪伴,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光
咚東:最喜歡農純鄉一起送暖公益計畫的地方,是它讓「溫暖」不只是口號,而是可以被看見、被感受的行動。
如果可以,我最想邀請所有喜歡畫畫、愛孩子的創作者與家長們,一起響應2025農純鄉一起送暖公益計畫:因為每一份陪伴,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光。
《2025 農純鄉一起送暖公益計畫》邀請你一起加入我們
2025/12/10(三) 12:00 準時報名
捐款助孩童贈公益繪本禮盒,限量500份
詳情請見活動頁